时评:“艳照门”进语文试卷新潮但不人文

来源:最新考情公告     2014年06月20日

东方网-上海青年报
 
  为期三天的广州市高三“一模”考试17日开始。这是广东省考试说明公布后的首次模拟考试。让学生感到新鲜的是,前不久发生的“艳照门”事件进入了语文试卷。在单项选择题第4题中,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,4个选项最后一选项为:“'艳照门'事件警示我们,网络上一些不雅内容正污染着我们的眼球,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文化的防范意识,是社会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。”
  (3月18日《南方都市报》)
  很显然,这是一道常规语文语病考查题型,在该题当中,“艳照门”事件只是一个载体,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语病类型的把握,即看句子中有没有因成分赘余、残缺或搭配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句意错解。从题型上来看,该题并不“新鲜”,只是题型所依附的载体确实“新潮”了些罢了。
  目前语文教育界对于语文教学的本质已经有了定论,那就是语文教学应该有人文性特点,即让学生接受到丰厚的人文素养,形成健全的人文品格,等等。从语文教学的这项本质特性出发,语文试题除了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以外,试题所依附的内容载体应该具有人文性,而不是追求语句内容的“新潮”和时髦。语文试题毕竟不是时事政治考试题,需要紧跟社会热点;也不是思想品德考试题,必须具有思想教育意义。考量语文试题是否紧扣语文教育本质的唯一标准,就是看语文试题当中用以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内容凭靠,具备不具备人文性,能不能让学生接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,而不是看试题内容是不是接触到了社会热点,是不是足够“新潮”敏感,是不是贴近了社会实际。
  当然,语文试题只要拥有人文性特点,当然可以贴近社会实际,但这个社会实际应该是绝大部分学生都了解的社会实际,有好多社会实际,不同地域、不同层次的学生,对其了解的程度是不同的。譬如网络文化吧,应该承认,全国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,对网络还是比较陌生的。从这个角度上讲,语文试题也不能只顾着“新潮”,忽略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视野局限和生活的“社会实际”。
  “艳照门”事件作为不健康网络文化的典型,“很黄很暴力”是其根本特征。在中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当中,以此为载体进行网络文化教育是可以而且应该的,但必须讲究策略和方式,稍有不慎,就有可能起到诱发学生好奇心的负面效果。而在本应贯穿人文教育的语文试卷当中出现“艳照门”之类的敏感内容,窃以为是不利于形成学生的人文品格的。
  【不同观点】
  有助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
  雷泓霈
  鲜活、真实,具有震撼意义的材料成为考试内容,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理念更新,值得嘉许。
  长期以来,我们的教育脑筋太死了、视野太狭窄了,因为有太多的教材束缚、考试束缚、规则束缚,教育在和社会进行接轨的时候,总显得力不从心,总是比社会慢半拍。所形成的现状是学生从学校得到的认知往往不适应社会规则和需要,或者落后于社会。、
  更主要的是,教育过分注重应试、考试倾向,学生需要会做题就是好学生,不需要对教育问题、社会问题进行质疑,提出建设性反对,进行大胆争论,久而久之,孩子就成为更多“思想羔羊”、“观点哑巴”。
  教育要想求变,就必须和时代信息、社会素材进行接轨,因为这些素材更能吸引学生,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。换言之,学生在一般性教材内容中可能缺乏积极思考的能力,而在这种时尚元素面前,思考能力和动力却非常活跃,那些潜藏的批评性萌芽就能得到发展机会,那些观察社会的眼睛就能睿智和挑剔起来。学生得到的将是公民意识的觉醒、智慧性格的生成以及大胆求真、不畏权威的真理性性格。这种社会批判力量的提升,将学生从书呆子状态拯救了出来,将孩子从被动接受中拯救出来,从而得到思考性进步。
 
X